幻灯四
幻灯三
幻灯二
幻灯一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>主页 > 联系我们
联系我们


 夏、商两代,地理区划属扬州。  

  西周,为七闽地。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,属越国地。 

  周显王四十六年(323)越亡,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,或为王,或为君,并服于楚,泉地属之。 

  秦始皇二十六年(221),立闽中郡,泉地归之,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。 

  汉高祖五年(202),无诸因助汉灭秦、楚之功,被封闽越王,领闽中故地,都东冶。泉地属闽越国。 

  武帝建元六年(135),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,汉兴师问罪,废除了闽越王封号,并先后封两王(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。 

  元封元年(110),东越王因叛被杀,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,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、淮间。 

  始元二年(85),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颇出,设立冶县,隶会稽郡。泉地属冶县。 

  冶县建立后,会稽郡增设东部都尉以领之。东部都尉初设冶县,后移浙江东安,只留都尉属下的一员侯官镇守冶县。 

  因冶县为会稽郡东部都尉下侯官所治,东汉称之为东部侯官,或简称为东侯官、侯官,后又以侯官之名为县名。因地域广阔,又增设南部都尉以领之。于是,泉地改属南部都尉的侯官县。 

  建安元年(196),孙策攻占南部都尉。 

  吴永安三年(260),以会稽南部都尉辖地为建安郡,析侯官县地置东安县,治所设在今南安县丰州镇,今泉州市鲤城区、石狮市、晋江市、惠安、南安、安溪、永春,厦门市同安县,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等属之。德化属侯官县。 

  晋太康三年(282),析建安郡置晋安郡,改东安县为晋安县。 

  南朝宋泰始四年(468),晋安郡、晋安县分别改为晋平郡、晋平县。齐复称晋安郡、晋安县。 

  梁天监中(502--519),析晋安郡置南安郡。下领三县:晋安、龙溪、兰水;郡治设于晋安(今南安丰州镇)。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。南安郡初隶江州,普通六年(532)改隶东扬州。 

  陈永定元年(557),于晋安郡置闽州,南安郡属之。天嘉六年(565),闽州罢,仍隶东扬州。  

  光大二年(568),又于晋安郡置丰州(治所设在闽县,今福州市区),南安郡属之。 

  隋开皇九年(589),改丰州为泉州(治所在今福州),南安、建安两郡为县,归其管辖。于是,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。 

  大业二年(606),改泉州为闽州,南安县改属闽州。大业三年,闽州改为建安郡,领南安、建安、闽县、龙溪四县,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外,均属南安县。 

  唐武德元年(618),改建安郡为建州。武德五年,析建州南安故郡地置丰州,并分南安地置莆田县。丰州下领南安、莆田二县,治所设今南安丰州镇。 

  武德六年(623),复于闽县置泉州。武德八年置都督府,辖泉州、建州、丰州。 

  贞观元年(627),丰州撤销,南安、莆田二县并入泉州。 

  嗣圣初(684),分泉州之南安、莆田、龙溪三县置武荣州,治所设今南安丰州。不久州废,三县仍属泉州。 

  垂拱二年(686),于泉州、潮州间置漳州。 

  圣历二年(699),复以南安、莆田、龙溪三县置武荣州,治所仍设今南安丰州镇。同时,析莆田县西界置清源县(今仙游县),隶属武荣州。圣历三年州复废,属县仍隶泉州(治所设在今福州) 

  久视元年(700),南安县人孙师业诉称赴州遥远,又于县东南15(今鲤城)置武荣州.下辖四县:南安、莆田、龙溪、清源。 

  景云二年(711),原闽县所置之泉州改为闽州,武荣州改为泉州,隶属闽州都督府。此后凡称泉州,即指今之泉州。开元六年(718),泉州刺史冯仁知因州治无县,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。至此,泉州领有五县。 

  开元十三年(725),闽州改名福州,闽州都督府改为福州都督府。 

  开元二十一年(733)更置福建经略使,福建之名始此。    

  开元二十九年(741),龙溪县改隶漳州。 

  天宝元年(742),泉州改为清源郡,属江南东道;因郡、县同名不便指称,清源县改名仙游县。乾元元年(758),清源郡复为泉州。 

  上元元年(760),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,泉州等六州属之。大历六年(771),罢节度使,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.泉州仍属之。 

  贞元年间(785--805),福州永泰县析归义乡置归德场。 

  贞元十九年(803)、长庆二年(822)、成通五年(864),先后析南安县地立穴同场、桃林场、小溪场。 

  乾符三年(876),析南安县武德乡地置武德场。文德元年(888),场名改为武胜,后又易名武安。乾宁三年(896),福州升威武军,泉州属之。 

  五代贞明六年(920),后梁升福州为大都督府泉州属之,仍领四县:晋江、南安、莆田、仙游。 

  后唐天成元年(926),王延翰自立大闽国。后唐长兴四年(933)正月,王延钧正式称帝,国号大闺,泉州归之。升桃林场置桃源县,泉州属县增至五个。同年十二月,升永泰县归德场为德化县,归长乐府。 

  后晋天福三年(938),桃源县更名永春县。天福四年,升大同场为同安县。至此,泉州计领六县。 

  天福八年(943)二月,富沙王延政称帝于建州,国号大殷。开运元年(944)年底,泉州改隶大殷。 

  开运二年(945)正月,大殷改国号闽,泉州隶之;八月,闽主降南唐;九月,泉州归属南唐。 

  后汉乾祐二年(949),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,兼领南州(即漳州)。同年,德化划归清源军,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、进城二乡。 

  后周显德二年(955),应詹敦仁之请,清源节度使留从效升南安小溪场为清溪县。同年,武安场升为长泰县(一说943年升长泰县)。至此,清源军除领有南州(即漳州),属县增至九个:晋江、南安、莆田、仙游、永春、同安、德化、清溪、长泰。 

  宋乾德二年(964),清源军改为平海军。 

  太平兴国三年(978),平海军改为泉州,属两浙西南路,仍领九县。太平兴国四年,泉州划出仙游县游洋镇和莆田县百丈镇等地设立兴化县,并于兴化县建太平军,析莆田、仙游二县归其管辖。不久,太平军改为兴化军。 

  太平兴国五年,因地远期会输纳不便,应杨海等之请,长泰县析归漳州。 

  太平兴国六年(981) 析晋江县东北部十六里置惠安县。至此,泉州领七县:南安、晋江、同安、德化、永春、清溪、惠安。 

  雍熙二年(985),泉州改隶福建路。 

  宣和三年(1121),清溪县更名安溪县。据史书记载,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,隶属晋江县管辖。 

 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(1277),立行宣慰司于泉州,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。十五年,改行宣慰司为行中书省,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隶之。泉州路于七县之外,增领南、北二录事司。至元十六年,南、北二录事司合而为一。 

  至元十七年五月,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。同年七月,徙泉州行省于隆兴。 

  至元十八年十月前,泉州又立行省。 

  至元二十年三月,并入福建行省。 

  至元二十一年(1284)二月,再设行省于泉州。同年九月,并入江淮行省。 

  至元二十九年(1292)复设福建行省。 

  至元二十七年(1290)前后,开始在澎湖设巡检司,管辖澎湖、台湾等岛屿,隶属泉州路同安县。 

  大德元年(1297),为图瑁求(今台湾),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,徙治泉州。大德二年,泉州路总管府改为泉宁府。不久,罢福建平海行中书省,泉宁府复为泉州路,隶江浙行省。 

  至正十六年(1356),复立福建行中书省,泉州路隶之。 

  至正十八年(1358),设立泉州分省。 

  明洪武二年(1369),改泉州路为泉州府,隶福建行省;罢录事司,仍领七县:晋江、南安、同安、惠安、安溪、永春、德化。 

  洪武九年(1376),福建行省改为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,泉州府隶之。 

  洪武二十年(1387),曾一度撤销澎湖巡检司。明代中叶,台湾属泉州府辖地。嘉靖四十二年(1563),又在澎湖设巡检司,派兵长期驻防。清初仍置泉州府,上隶福建行省, 领县同明。  

  雍正十二年(1734),升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,划德化县并延平府大田县归其辖理,隶福建行省。 

  乾隆四十年(1775),析同安县部分地设马巷厅。至此,泉州府即领晋江、南安、惠安、同安、安溪五县及马巷厅。